梁世威編輯 Compiled by Carl Liang (歡迎提供資料 carlliang05@gmail.com)
單位號碼
124788
成立日期:1978年10月1日
歷任主教/會長:
1978.10.1~1984.11.11 張勵志
1984.11.11~1988.8.14 丁勤生
1988.8.14~1993.8.29 王綠寶
1993.8.29~1996.1.7 黃念豫
1996.1.7~2001.1.7 陳樹明
2001.1.7~2003.11.9 楊宗義
2003.11.9~2009.12.27 陳千峻
2009.12.27~ 2015.12.27 胡富翔
2015.12.27~ 2020.10.25 葉佐昶
2020.10.25~ 周勝雄
原屬單位:
1978.10.1 由台北第二支會分出成立台北第五支會
1998.5.24 由西台北支聯會轉隸中台北支聯會
2009.12.27 支會界線變更,並由台北第五支會更名為萬大支會
教堂地址:
1978~2002 台北市金華街183巷5號
2002~2005 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2號9樓
2005.1.1迄今 台北市10642大安區金華街183巷5號3樓
教堂電話: 02-23219127
重要史料:
中台北五支會 (陳樹明主教)
五支會是從西台北支聯會第二支會劃分出來的,成立分會的第一任主教是張勵志,經歷王綠寶主教、丁勤生主教、黃念豫主教、陳樹明主教、楊宗義主教、現任的陳千峻主教。中台北支聯會的成立是從東、西台北兩個支聯會劃分出來的,第五支會從西台北支聯會轉出後併入新成立的中台北支聯會。
我是從原來西台北支聯會第五支會的主教,轉入新成立的中台北支聯會第五支會的主教。從1996/01/01召喚到2001/01/07卸免,五年時間橫跨兩個支聯會。在此期間培養很多兄弟姊妹情誼,也是我一生友誼最豐收的時期。期間經歷目睹教友和自己的人生的諸多悲歡離合。有生老病苦、親人永別、教友情誼因搬家而分離。當主教最大的責任是分享教友的快樂,擔負教友的憂傷,並充份運用神已在教會提供讓教友一個身、心靈都成長的空間。感謝 神的召喚,使我的生命更豐富,我回顧主教任期裡,最有收穫的事是激發教友的潛力,成為教會更好的領袖,相信每位主教也都有相同感受。
以下舉兩個例子:
(1) 召喚:在任內積極激發教友的潛能,所以盡力做到讓每位教友每一次事工召喚以服務一年為期限,也鼓勵教友更珍惜利用有限的一年時間發揮最大才能。我感受到多數同工在一年任期屆滿後接受新的召喚時,都意猶未盡捨不得離開原來事工的心情,但也因此而同時能讓教友對事工常持新鮮感!我觀察大多數教友都歷經過幾年的挑戰和歷練後,更具有多項的領導能力。 在服從教會宣導要教友回到自己居住地的支會聚會的(區域令)之後,五支會因此從110位聚會人數降至60位,但這50位在支會擔任過多項職位的同工,回到自己的居住支會後,後來也都成為當地重要領袖。
(2) 會議:主教要常依靠神的力量做思考,每一項決策要得到兩位副主教認同、討論和支持,然後在聖職執行委員會討論,之後在支會議會獲得共識支持,最後獲得所有教友的全力推行。我實行後發現這樣做的效果很好,而這方法實際上是教會的教導。 領導教會的領袖在開會時,應該要時常討論人的需求,更要優先於討論政策執行的方法。因為每一位教友的信心、背景、人際關係和家庭環境並不相同,每一項政策無法套用在每個人身上,因此討論人的需求時,就會較有均衡的政策出來。 所以我覺得透過有效率的會議和倚靠主的靈感,有計畫的培養激發教友潛力,是為主的教會儲備人才,就像摩爾門經的雅各書第5章所說:讓每位教友結成好的枝條、好的果子,可以為主儲藏以備不時之需。
教友大會之前的聖殿日也達到了預定的出席目標共24人(近平均出席數的三分之一),並且留影合照。
【感想】我已經忘記了做過多少次的面談、祈禱、禁食、會議、探訪、課程……,我只記得從1976年受洗之後,歷屆主教都是這樣做的,他們的榜樣深植我心,我想這就是傳承。
【最感恩的事】神的恩典一直在祝福著第五支會,我很清楚的知道。
【最後期許】還是希望在支會的中心區域能有自己的教堂。
【結語】
我感謝神,還有當時的副主教們和同工領袖們,是神召喚他們和我一起完成這些階段性使命的。也感激教友們對我的包容和支持,曾有一度我對教友來電訴苦缺乏耐心,我為此苦惱並禁食時突領悟到他們不是對我傾訴,而是要找神的僕人主教。為此我向神懺悔,從此也改變了我的態度並成為習慣。現在當我的孩子找我時,我知道他們不只是找我,同時也找這個被召喚為父親的我,這是何等神聖的殊榮。
我愛神,愛支會的每一位教友,愛我的姊妹她對我一路的支持,愛我的小孩他們是神所賜的啦啦隊──天真可愛且活潑熱鬧。這一切都是神所賜予的,我心感恩!
回想第一個女兒滿月,接受命名祝福的那一天,就是我被召喚為主教的當日,該證書也是我簽發的第一張證書,初為人父的興奮和壓力使我不禁想到:「召喚總是在最不方便的時候來到!」。現在我育有三女一男,聖約中的家庭帶給我安慰和力量,當年主教的召喚造就了今天的我。
如今我學習到:「召喚總是在最適當的時候來到──對神而言!」
我記得這張照片是我加入教會的頭一年,支聯會有舉辦一個才藝之夜,我們五支會負責演一齣戲,戲中有一個家庭,都是教友,但家中小孩有一個不積極,跟家裡的父母有一些溝通上的問題,我演的是爸爸。戲中有一個劉阿珠姊妹,我在戲裡面都叫他姑媽,大家因為排戲,長時間相處,也培養了良好的情誼,後來活動結束了,他也搬去汐止,但是我還是一直叫他姑媽,他也很照顧我,感覺上就好像是自己的姑媽。
另外一次,支聯會有舉辦音樂表演,我就參加支會唱詩班,每星期日留下來練唱聖詩,學唱不同分部的聖詩,雖然那次的音樂表演並沒有競賽排名,但練唱聖詩的美好感覺依然留在我心中,現在有時腦海中還出現聖詩歌詞『.....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,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.....』
【關於任內在教會的事工】
這幾年來的受洗人數統計如下,共八十八人,存留率約51%:
2003-11人
2004-26人
2005-17人
2006-21人
2007-13人
神的時間很奇妙,自從2001之後五支會就沒有單成到聖殿完成聖殿婚姻,但去到了2007,一下子就有三對完成聖殿婚姻,有朱一任&陳曉姵,王皓謙&曾淑真、葉日鈞(阿福)&林佳音。
擔任主教,要主持許多的面談與會議,我有機會了解到人的軟弱與忠信,我學習到領導管理與真心的去愛人。我也學到危機處理、與人溝通與向神真心祈求就可得到回答與安慰的寶貴經驗。
【總結】
總之,我要見證,我生命當中所有美好的祝福,都源自於在教會中的積極,都源自於遵守神的誡命,我不知我何時會被卸免,但擔任主教的經驗,讓我獲益良多,讓我變得更加成熟且堅強,我感謝神讓我有機會為他服務,我的生命因為服務而日漸磨損,但也日漸充實,我愛神,我愛福音!
本地資深傳教士—葉佐昶
http://www.lds.org.tw/%E6%9C%AC%E5%9C%B0%E8%B3%87%E6%B7%B1%E5%82%B3%E6%95%99%E5%A3%AB-%E8%91%89%E4%BD%90%E6%98%B6?lang=zho-tw
葉佐昶口述,呂謝孟娟整理
我的母親葉月嬌在1967年5月接受洗禮,是家中第一位歸信者,我在1967年8月接受洗禮,當時11歲。並於1978年8月到高雄傳道部傳教,母親於2012年離世。
由於當時神學研究所和福音進修班的教導,讓我受聖靈感動而決定去傳教。仲國強弟兄是我的第一個同伴,我們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不斷地敲門兩個月。
傳教時在高雄岡山曾幫助一位國三女青年鄭家琦洗禮,她在幾年後病逝,後來她的妹妹鄭家瑋也洗禮成為一位積極的教會成員。這對姊妹的故事讓我了解到,永遠都不要以為自己做的是沒有用的事情,因為我們不知道之後會發生多大的影響力。
傳教期間曾經擔任兩次辦公室長老,第一次是負責總務,第二次是負責重新編寫課程,並幫助成員可以協助傳道責任。我也曾在一次傳教士活動中,向所有傳教士介紹佛教,也在過年前教導外國傳教士有關中國人的習俗和禁忌。
我深刻了解到當時的台灣民眾和外國人對於先知約瑟・斯密看到天父和耶穌基督的故事反應不一樣,對於台灣民眾來說那只不過是眾神之一,很多人也說他們看過觀世音菩薩等神明。
必須在教導時強調天父是創造世界萬物的神,也是我們靈體的父親,祂愛我們,關心我們的人生福祉,希望我們能回到祂身邊,跟一般有需要才去拜拜的神是不一樣的。
在一次課程中教導約瑟・斯密的第一次異象時,有個慕道友靠近我,並瞪大眼睛直直地看著我說:「你相信嗎?」當時身為傳教士的我雖然心虛也要說相信,但是為了以後遇到同樣的情況能堅定地回答,我為這個問題思考許久,最後得到自己堅定的見證。我知道約瑟・斯密要說謊很容易,但是要為了自己的謊言承受後來迫害、考驗甚至死亡,這就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傳教同伴中曾經有一個不太做事的大同伴,後來變成地帶領袖,這讓當時年輕的我心裡不平。祈禱後三天,我得到一個答案:「神愛每個人。」於是,我在內心接受並不再為這是不平。
傳教一半歷經台中高雄分成兩個傳道部,曾和同伴接續擔任新營分會會長,也在彰化擔任分會會長。1978年12月中美斷交,傳教士一個月不能出門,但我一個星期有一天要從員林到斗六擔任神學研究所教師(現稱福音研究所),我的外國同伴在路上都會遭受仇視的眼光看待。
傳教返鄉後,我的父親葉國泰在1981年5月接受洗禮,並於1982年6月25日和母親一同到日本聖殿印證成永恆家庭,也完成部份祖先的教儀。母親還在聖殿中看到她的祖父穿著白袍。
後記
葉佐昶弟兄在桃園復興鄉的一次返鄉傳教士大會中,認識了也是返鄉傳教士的王麗珍姊妹,倆人於1984年12月1日在台北聖殿印證,育有2女,目前擔任萬大支會主教。
當我想起南京東路的教堂時,好像是好久以前的事。記得那時我還是慕道友,我是從6支會胡讓主教時就是慕道友,然後到楊宗義主教,剛開始要從大教堂搬到小教室,真的覺得好奇怪,心想會有教友來教會嗎?以前那麼漂亮的教堂就很難邀請到人,現在這小教室會更多人嗎 ? 事後回想起來,在以前教室時,弟兄姐妹们的感情好像比較好,因為不會趕著要換教室,不用跟別的支會分享教室,每當課程結束後,我們五支會主教的媽媽,都會準備美好食物,等大家把聚會椅子收好後,全體教友们都會在一起聊天,一起吃飯,一起收拾,好像是一家人一樣,自從搬回新教堂後好像這種情形已不再發生,我到現在還蠻懷念以前的日子。 搬到新教堂後原本是楊宗義主教, 但是後來一陣子忽然很少看到他, 過沒多久後就召喚現任主教陳千峻。
其實為什麼我會當幕道友這麼久,這跟教會設施有點關係,因為本來我想早點受洗,但是臨時教堂並沒有洗禮池,只有一個小朋友的小游泳池,心想這洗禮對我是多麼重要,都當了8年的幕道友難道會急於一時嗎?雖然耶穌在小溪受洗,場地也很簡陋,不過我還是堅持到教堂受洗,因為這對我來說是一項非常神聖的事。
從臨時教堂到新教堂也一些時間了,一些老面孔消失了,也增加許多新面孔,我知道這教會是真實的,也知道是一條窄而直的路,想要從這走到永恆,持守到底是非常困難的,看一看才幾年時間就更換多少人,我也真心的期望教會的弟兄姐妹们能互相扶持,一起走到永恆,回到天父身邊。
個人見證故事(我的母親)
陳丁立慶
相片提供:丁立慶
李錦龍是我的母親,她與外公外婆住在澎湖時,認識了由大陸來台的流亡學生丁勤生。母親和父親婚後一年,帶著出生一個月大的大姊搬到台北,父親在法院任職。當年祖母朱維貞為了找尋父親,離開大陸來台,她鍥而不捨四處打聽各地法院,終於找到兒子,母子再次團圓相聚。
一個炎熱的夏天,傳教士敲門邀請祖母認識教會,她聽完了課程覺得不錯,就分享給母親,最後她們婆媳倆於1962年10月20日決定同時在新生南路教堂的露天洗禮池接受洗禮。
祖母洗禮前是個非常虔誠祭拜觀音菩薩的人,洗禮完數天後,母親親眼看到她把菩薩用報紙包起來丟掉,足見祖母的信心多麼堅定。
我在家排行第六,每個星期日祖母和母親會帶著我們姊妹走路上教堂,直到我出生後快一年祖母過世了,母親依然獨自帶著我們去教會。母親對神的信心從來都沒有改變過,她給我們最好的見證就是她的榜樣。母親在教會擔任過支會女青年會長、慈助會會長及支聯會初級會會長,每個星期六她會準備大字報和課程所需要的一切,這樣認真負責的態度烙印在我的心中。
父親在過了16年後,原本認為自己是奉公守法的公務人員,平時嚴守自律也是個好人,唯一有喝茶習慣,他認為不需要認識教會。後來家中遭遇巨大的考驗下,父親住院期間,許多成員探視來到家中幫忙照顧我們這群孩子,父親因為大家的服務而深受感動,在考驗之後,父親決定加入教會;後來擔任過支會主教和高級諮議。這一切都要感謝我的母親在教會中的忠信持守。
我很感謝我的母親洗禮50年後到現在都忠信遵守誡命,每週三固定去聖殿為神服務,她也曾在父親過世後到台中傳道部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。而我在她的榜樣之下,也把教會服務當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,我曾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,後來在聖殿印證結婚,也生了六個孩子。我的生活真的因為福音而蒙受極大的祝福。如同戈登・興格萊會長的教導:「拯救一位女孩,就是拯救了好幾個世代」,我見證因為我的母親拯救了六個女兒的好幾個世代。